第四届量化历史研究国际年会举行 学院教师庄和灏博士应邀参加

发布者: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发布时间:2016-07-21浏览次数:56

  2016年7月6日至16日期间,第四届量化历史研究国际年会及讲习班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贵州大学等共250余名海内外著名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以及相关领域研究者参与研讨。 

点击查看原图 

  在为期11天的活动中,与会各方围绕经济学与历史学的交叉研究、历史研究的量化方法及其定位、中国历史大型数据库建设及其具体应用、现当代世界科技与人力资本、近现代世界政治与制度、中外环境史、近代中国城市研究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与争辩。 

点击查看原图 

  研讨中,陈志强教授、茅海建教授等就近年来受到挑战、趋于弱化的传统历史研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回应。认为:历史研究的根本在于还原历史,任何的研究方法都必须服务于这一目标。量化方法虽具有科学性,但对于史料辨析却是力不从心。与此同时,善于量化的诸位学者也带来了很多不同于以往传统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新视角。 

点击查看原图 

  陈志武教授介绍了自己对中国古代皇帝非正常死亡情况的量化研究,发现尽管波动剧烈,皇帝在位平均年限呈上升趋势,可能和文明化进程有关;夏明方教授结合前现代生态及灾荒数据,对斯密的分工理论做了反思;Eric Chaney教授着重揭示西欧世界与阿拉伯世界大分流的中世纪根源。他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发现,在中世纪宗教复兴之后,阿拉伯世界出版物中科学技术内容占比呈显著下降趋势;Kris Mitchener教授介绍了日本明治维新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成功赎买传统武士阶层既得利益并推进改革的经过;龚启圣教授通过联系清代科举与当下高校数据,用工具变量法揭示了科举对社会观念和教育的长期影响。 

点击查看原图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历史系教师庄和灏博士应邀参加并在年会及讲习班分组讨论时进行发言交流。认为:现今的历史研究,应海纳百川;无论量化还是定性,其实都存在优劣之处,所以更需要形成一种良性的互补机制;同时,如何合理使用量化方法以及量化工具,抑或者说哪些领域、哪些问题的研究可以采用量化方法,仍将是学术界需要进一步探讨与思考的重要问题。 

点击查看原图

 

图文提供: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历史系 庄和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