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5日上午,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在书院勉学堂成功举办“张献忠沉银”遗址的考古志愿者交流分享会。2015级中国史硕士研究生仇敏华同学为近百名师生分享了2017年2月至4月初参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大考古发掘的经历和收获。分享会由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历史系夏保国教授、历史系主任闫平凡副教授讲评。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学生会承办此次分享会。
分享会上,仇敏华同学首先对四川省考古研究院、成都市文物局领导及专家为学生志愿者参与考古发掘提供宝贵机会,表示衷心的感谢。据了解,本次“张献忠沉银”遗址发掘工作中,全国共有20多名高校考古志愿者参与,而我院研究生仇敏华在发掘结束返校后第一个举办了交流分享会。在随后的分享中,仇敏华同学分四个部分与大家交流分享了此次考古志愿者活动的情况,并针对听众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解答。
此次四川省眉山市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属于国内不多见的截流围堰考古(滩涂考古)。江口沉银遗址共发掘2万余平方米,出水文物3万余件。其中,“金册银册数以十计,金币银币数以百计,金器数以千计、银器数以万计”,形成完整支撑江口沉银处即为战场遗址的考古材料证据链。
“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数百年来,四川彭山岷江流域世代流传张献忠“沉银”之说。史料记载,张献忠是陕西延安人,崇祯三年(1630)年在米脂参加农民起义,号称“八大王”,1646年,在四川西充凤凰山与清军战斗时被箭射死。《明史》中称,张献忠在被迫撤离成都前,曾(命人)筑坝将锦江改道,放干河水,挖一个深数丈的大坑,将金银财宝埋在其中,然后决堤放水,名为水藏;《蜀碧》和《彭山县志》则记载称其在江口战败,船被烧沉,金银随船沉入河中。此前,两种说法始终未有定论,学界亦众说纷纭。而这次试掘出水的3万余件文物,证实了“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同时也构成了充分的证据链条表明江口沉银系张献忠江口之战兵败的被动之举。
“数量大、种类多、等级高、时代长、地域广是本次考古发现的主要特点。”这次发掘出水的文物种类以金银铜铁等金属材质的器物为主,包括属于张献忠大西国册封妃嫔的金册,西王赏功金币、银币和大顺通宝铜币,铭刻大西国国号的银锭等。3万余件出水文物,构成了明代中晚期社会生活、政治、军事等方面最直接的展示;时间跨度从明代中期一直延续到明代末期,对研究明代的政治史、经济史和军事史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分享会最后,历史系夏保国教授和系主任闫平凡副教授分别对仇敏华同学的分享汇报做了详细而生动的讲评,使师生们受益匪浅。田野考古工作严谨笃实的学风和考古人幽默有趣的生活感染了在场的听众。学生志愿者参与田野实践,加强了学院师生与省内外考古行业专家、学者的学习交流,有利于我院考古与文博学科学术的建设与发展。分享会的举办,则对普及公众考古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大有裨益。(文:杨林洁 图:杨林洁、祝顺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