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锋教授率队赴贵安新区苗学会调研并进行“申遗”指导

发布者: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发布时间:2018-12-20浏览次数:795

    20181218日下午,贵州省苗学会副会长暨学术委员会主任、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刘锋教授率学院民族学硕士研究生刘晓妍、卢凤滨、熊亚赴贵安新区高峰镇普玛村,与贵安新区苗学会一道就贵安新区苗族文化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宜进行调研。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名誉会长、学会创始人曾垂提教授,贵州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毛光奎老师以及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杨清昌等参加。贵安新区苗学会会长张云贵、常务副会长王朝生、执行会长张程前、副会长陈翔、王家玉、杨绍园等对师生一行到来表示欢迎。  

    调研座谈中,来自党武乡、高峰镇、湖潮乡、马场镇等乡镇的苗学会成员分别对贵安新区苗族的舞蹈、音乐、习俗、刺绣、节庆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介绍。其中,重点介绍了本地的十二组苗族古歌、青苗支系的十二组芦笙调、芦笙夫妻舞、磊庄跳花场、马场跳花场、花苗支系刺绣、苗族四月八等。与此同时,地方苗学会会员也讲述了目前面临的困难,如搬迁后很难把苗族村民集合起来,苗族文化与社区文化产生冲突等。此外,还向大家报告了2019年的工作计划和工作重心。  

    曾垂提教授对苗学会申遗工作提出指导和意见,讲述了自己对本地的特殊感情,瞬间拉近了其与苗学会的距离,强调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重视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他建议苗学会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培训,提高和深化学会成员对非物遗产的内涵定义的认识。同时,建议学会要把非物遗产与旅游开发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把非物遗产做成品牌做成实体,落地生根,使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产生可观的效益。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为当地百姓谋利,为国家文化事业做出贡献。他还要求大家要有历史当担,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继续传承下去,建议本地要注意保持地方特色,防止出现“千村一面”。  

    刘锋教授建议地方苗学会要加强组织建设,把贵安新区苗学会600多名成员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形成一个紧密的组织。他强调,苗学会要把申遗事宜形成落地方案,联合地方政府,依靠地方精英,要把官学商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核心力量,共同为贵安新区苗族文化申遗做出实事。

    此次调研活动对学院民族学硕士生而言是一次良好的田野调查机会,体现了专家学者在积极投身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对文化保护传承的高度关心与人文情怀。既体现了师生对地方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又对贵安新区苗族文化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好的指导性作用。

  

文字: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民族学硕士生 熊亚、刘晓妍 图片:熊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