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晚,由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大学东盟研究院承办的贵州大学2019年第12期“文科讲坛”于贵州大学西校区明正楼522会议室举行。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首席专家彭兆荣教授以“人文科学方法论:1234或更多”为题主讲,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党委书记杨军昌教授主持。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院长、贵州大学东盟研究院院长崔海洋教授,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副院长何茂莉教授,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邢启顺老师,贵州师范学院陈志勇教授,贵州民族大学杨春艳老师、王皎老师等校内外专家学者、师生等6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讲座。
彭教授首先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以及与贵州大学的校友渊源,接着围绕当今时代文科学者应该怎样做学问和做学者的话题展开探讨。在讲解人文学科治学方法与手段时,彭教授以汉字的“田”字为例,例举由中国农耕社会的“田”而衍生的“男”、“里”、“疆”、“界”、“国”等概念和制度,强调知识谱系的考据的重要性。彭教授接着通过对自己的田野经历和学术方法,以及对学术界比较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三重证据法”、“四重证据法”的详细讲解,阐释了从文献到考古、口述史、田野考证材料等人文学科的各种考据方法的侧重点、利与弊,并提出对于人类学以及所有人文学科的研究来说,材料的获取范围要进一步扩大和挖深,如:县志、方志、族谱等三种类型的文字材料;口述史、尤其妇女口述史等口述材料;田野中看到的器物材料,以及图像的、音声的、舞姿的等等各种类型的材料等等,这些都将有助于所有人文学科研究的立论和论证,更有助于得出客观和有价值的结论。
互动阶段,彭教授针对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解答。如关于口述材料的真实性及有效性的问题,彭教授提出了“取其原型”和“梳理版本”的解决方法;关于“质性研究”与“质量研究”、实证研究与哲学思辨的关系问题,彭教授指出了哲学引领方向,人类学具体“落地”后,“返身”到哲学思辨的研究路径。彭教授的精彩回答赢得了在座师生们的阵阵掌声。
最后,杨军昌书记总结了彭兆荣教授的讲座,认为彭教授为大家展示了为人为学的科学路径和深刻道理,为贵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