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入选项目 ——《高硐村志》稿编纂交流会在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召开

发布者: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发布时间:2022-12-01浏览次数:757


2022年11月26日,《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入选项目——《高硐村志》稿编纂交流会在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201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高硐村志》编纂委员会联合组织。《高硐村志》编纂委员会陆兴和、龚正栋、平立豪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杨军昌院长、黄诚副院长、李智环教授张明副教授、白玉军博士以及近20余名研究生参加了会议贵州省志办市县志处林浩处长、姚霞调研员到会作了指导。会议由杨军昌院长主持。





高硐是位于三都县北部山区隶属于该县普安镇的一个行政村,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8009人的97.99%,具有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森林之乡、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农村综合文化中心示范点等5个国家级“名片”,是贵州省首批50个“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振兴集成示范村”之一、“2022年贵州省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点”的17个村寨之一。该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厚重,山清水秀,民族团结和睦。

《高硐村志》编纂起于2020年,经申报已被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立项纳入《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编纂、出版项目2022年5月该志紧锣密鼓编纂之际,正值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在高硐村实施“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振兴集成示范村丛书”工程田野调查工作为利于提升和保障《高硐村志》编纂质量,和志稿完成后能顺利通过州、省地方志办公室的评审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的终审、验收,双方商定通过“研地融合”形式,学院助力《高硐村志》的资料调查、采访与编纂工作。学院“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振兴集成示范村丛书”工程高硐组的带队老师及研究生分别于其中承担着顾问、副主编、文字总纂、文字编辑等职责。目前,《高硐村志》稿已基本完成,篇幅约30万字。这次会议即为按程序正式送审前集众人智慧对志稿质量的一次讨论、交流,亦即是对志稿的一次自评会。

 

会上,《高硐村志》编纂委员会成员一行对高硐村村情村志编写过程及书稿状况做了介绍和补充志稿具志书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必备体裁,除凡例、概述、大事记、附录外,内容由基本村情、文物古迹、特色文化、村落名片、乡村旅游、风情习俗、艺文杂记、人物等八章组成。志稿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详实,亮点突出。

与会人员在肯定志稿的基础上,主要就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完善的思路、方法纷纷发表意见,积极建言献策。其中有如框架上在坚持《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规定基础上,要彰显“名片”优势,突出“传统”价值,凸显“文化”特色,有必要对篇目框架进一步优化。在内容上还要注重历史资料的发掘、考证和运用,以增强历史感;要注重各民族历史到现在“三交”资料的采集与书写,“抗美援朝英雄村”的人、事、物展示,以为厚植家国情怀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素材。在处理交叉重复上可将可能影响志书结构与整体效果而又难以舍弃的内容,如人物简表、升学简表等纳入附录。在行文上个别段落有公文体、新闻体之嫌,应按志书据实置书、述而不论、“寓观点于事实的记述之中”等要求予以调整,力求语言文字严谨、朴实、简洁、流畅。在图片质量上,有的在画面清晰、对象突出、题名凝练、作者信息等方面存在问题,在图随文走上也有个别偏差,需作进一步的完善或补课。等等。

最后,学院院长杨军昌教授对交流会作了总结他肯定了《高硐村志》稿的优长,对与会同志的真知灼见、中肯的问题指出与解决思路,代表“研地融合”双方表示诚挚的感谢。同时建议《高硐村志》编委会同志对与会发言者的内容抓紧梳理,对存在问题逐一对应,在形成共识和进一步优化框架的基础上按照省志办市县志处领导的指导性建议务实推进修改、完善工作。同时要求学院涉及“研地融合”的相关老师、研究生要根据编委会的后期安排,积极在其中开展工作,主动作为,以共同推出黔南州第一部纳入《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的具有较高质量的村落志书。

 

           (文杨沅蓉 韩庆红 陈双飞   图:杨沅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