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贵州大学历史学一流专业建设、“新文科”建设与考古学学科建设,2023年5月11日下午,由贵州大学人文社科处主办、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承办的贵州大学2023年第40期“溪山论道·文科讲坛”系列讲座在贵州大学东校区至善楼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
(讲座现场)
贵州省文物考古所所长、研究馆员周必素应邀莅临我校,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黔中通史——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发掘收获”的学术讲座。本次活动得到了贵州省文物考古所、学习强国贵州学习平台、中国文物报、多彩贵州网等多家单位的协助和支持。全校二百余名师生到场并参与交流互动,讲座活动由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副院长黄诚教授主持。
(讲座现场)
“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系贵州省文物考古所所长、研究馆员周必素主持发掘的考古项目,2022年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奖。讲座开始,她首先以一封致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的感谢信,向学院表示感谢并肯定了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高玄同学参与工作并为“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最终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做出的积极贡献。接着,周所长以“贵州最早的盲盒——盘县大洞遗址”、“单次开过最多的盲盒——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黔中通史——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发掘收获”,并从“项目概况”、“重要发现”、“初步认识”、“价值意义”四个方面进行展开。
首先,周所长在讲座中指出,黔中地区是贵州乃至中国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所在,南夷道、乌江河道、赤水河道此三条汉代汉文化进入贵州的主要通道以及元代形成的湘黔滇古道皆在该区域汇集。从汉代国家经略西南边疆地区开始,贵州黔中地区即是中央管辖该区域的主要政治中心,并强调黔中地区是贵州目前考古发掘中唯一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以及汉晋至明清历代都有遗存发现的区域,属于没有断层的考古发现区。
(讲座现场)
其次,周所长介绍,“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项目发掘是基于贵州医科大学新校区建设工作需要,2021年底开始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并发现大规模墓葬600余座;2022年7月开始,贵州省文物考古所联合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进行全面考古发掘。截止至2023年1月,考古发掘共发现两晋至宋明时期的墓葬2192座,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套)。根据大松山墓群的分布规律,可将其分为早、晚期两段,即早段包括两晋南朝和隋唐时期,共155座墓葬,主要分布在大松山水库周围的斜坡地带;晚段包括宋元明三代,共2037座墓葬,密集分布在坟坝顶区域。讲座中,周所长结合发掘情况,就墓葬分布、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等方面,依据时间脉络分别介绍了大松山墓群的两晋南朝墓葬、隋唐墓葬、宋代墓葬、元代墓葬、明代墓葬整体情况。
再次,周所长分享了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她对于大松山墓群的初步认识:一是坟坝顶墓地具有公共墓地的特征,其形成过程表明了大松山墓群历经1400年持续发展而绵延不断。二是大松山墓群具有1400年接续传承历史脉络及其独特地域文化特征,其中有从早到晚一脉相承的石室墓传统、有较为稳定的随葬品组合和埋葬方式、有持续不变的审美情趣。三是大松山墓群的墓葬形制与随葬品在不同时期存在文化差异,随葬品中的生活器物逐渐减少而装饰品器物逐渐丰富;宋元明时期存在典型的毁器葬俗,即可能有人为因素损坏陪葬品习俗;早段以汉文化为主、地域文化为辅,晚段则表现出浓郁的地域民族文化特征等。四是大松山墓群随葬品展现了儒释道并重的文化特征,存在多元宗教文化信仰。五是大松山墓群出土文物体现了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情境,亦包括国内文化交流以及与域外之间的交流因素,尤其是“丝绸之路”对该区有一定影响。六是就大松山地区的食谱进行分析,认为当地的主要食物为稻类作物,兼有少量新兴农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等。七是对大松山墓群的族属进行推测,结合考古发现的随葬品,有喜珠饰、铃、管状铜颈饰等偏好,并显示出浓郁的地域民族文化特征,故推测墓葬的族属可能为苗族。
最后,周所长在总结提炼大松山墓群的价值与意义时指出,大松山墓群能够获得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原因:一是从两晋南朝到明代持续1400年的大松山墓群,首次完整建立了云贵地区历史时期考古学的年代标尺,为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提供了时间参照;二是客观反映了两晋南朝汉夷边界东移的历史过程,大松山墓群起到了政治中心空间位移的节点作用;三是汉文化和地方族群文化贯穿始终的大松山墓群,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动态历史见证,在她看来:“我们用小文物,诉说了大历史。”
(黄诚教授现场主持中)
周所长的精彩报告结束之后,黄诚教授作总结,他指出大松山墓群从两晋南朝一直到宋元明1400多年的墓葬遗存是见证该区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并展示区域文化发展大脉络;大松山墓群所在的黔中地区,是西南区域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文化交汇地带,此次发掘的墓葬出土的陶器、珠饰、发钗、银梳背等器物,不仅呈现了地域文化的特征,同时体现了小传统区域文化与大传统儒释道三家的互动交融,亦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在贵州的生动展现;周所长科研团队用考古学方法,叙述了大历史,讲述了大故事。
(现场交流互动)
在交流互动环节,学习强国贵州学习平台编辑喻丹、叶力,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教师张明、张洪斌及贵州大学文博专硕学生何音娥、吴家威等积极向周所长提问进行交流。周所长围绕“大松山墓地特殊的毁器葬俗与信仰”、“汉族墓葬的形制、规模、随葬品与少数民族墓葬习俗关系”、“清朝大松山墓地废弃原因”、“中原王朝对贵州的三次大规模开发”、“国家经营西南边疆”“民族考古与大松山墓群发掘”“体质人类学与墓葬族属”等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互动。
(颁发聘书现场)
讲座交流结束后,周必素所长在大家的见证下,欣然接受东方思想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的聘书。
(文/图 贵州大学文博专硕、中国史硕士研究生李汉乐、何音娥、郭晨曦、李儒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