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贵州大学历史学一流专业建设、“新文科”建设,2023年6月10日上午,由贵州大学人文社科处主办、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承办的贵州大学2023年第55期“溪山论道·文科讲坛”系列讲座开讲。山西师范大学车效梅教授应邀莅临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202会议室开展“跨国史与丝路城市史研究”学术讲座。学院师生到场聆听并参与交流互动,讲座由贵州大学西南民族走廊研究中心副主任、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马国君教授主持,历史系主任吴倩华副教授、副主任栾成斌副教授参加。
车效梅,系山西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城市史研究(多卷本)”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多项。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相关著作5部。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1项,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兼任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秘书长。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西省“三晋人才”高端领军人物等荣誉称号。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车效梅教授对“丝绸之路”进行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式的概念阐释,从李希霍芬于1877年最先提出“丝绸之路”,到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完善这一概念,再到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重新界定“丝绸之路”。阐明“丝绸之路”是古代欧亚大陆的长途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通称,改革开放前,中国史学界一直称之为“中西交通”。
车教授指出丝绸之路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学术概念,包括陆上与海上两类,除了草原之路、绿洲之路、海上之路还有西南夷道。丝绸之路将欧亚大陆所有古代文明国家,中国、印度、西亚、北非等国家连接起来,不仅为封闭的农牧社会注入了商业因素,而且打破了边远地区与世隔绝的状态,使得东西方世界直接联系起来,四大文明古文明有了直接的交流。车教授强调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再思考是理解当代“新丝绸之路”的起点。
之后,车效梅教授详细介绍了“跨国史”的研究视角,并用其探究丝路城市史。跨国史关注人类历史的相互联系;关注人员、思想、信息、资本、商品和制度的跨国流动和联系;凸显跨国经验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其本质是通过重新书写人类历史以应对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种种问题。车教授指出城市与丝路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没有城的支撑,路是无法保障通行的。车教授突破学界长久认知,在“丝路沿线城市”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丝路城市”的概念。最后,车教授从丝绸之“路”与“城”的互动关系、丝路“城”与“城”的互动关系、民间力量与丝绸城市的发展、丝路城市发展的共性与特性四个向度来介绍跨国史视域下丝路城市史的研究和书写。
在交流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参与踊跃,现场气氛热烈。在场的学生踊跃举手向车效梅教授请教。车教授针对师生提出的“如何开展跨区域交流研究”“古代交通工具的变动如何影响城市发展”“文本书写中河道沿线城市与河道城市的区别”“路线视域下史学研究的推进”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回答,在场师生收获感满满。
(马国君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
马国君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首先感谢车教授远道而来,指导、参与2023届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并开展了精彩纷呈的讲座。讲座视野开阔、研究精深、讲解幽默,对于路线视域研究及跨国史研究极具引领性和指导性。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车效梅教授与参加讲座教师合影留念)
文:李儒霄 图:邓露琴 王念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