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在中华民族多民族融合共生的文明演进中,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各区域古代文化和文明如同群星散落大地,星罗棋布,奠定了中华文明起源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坚实基础。近日,学习强国平台转载了“双流发布”的报道,关注了贵州大学“何以中国——考古实证古代文明一体化进程”宣讲团成都分队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支由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夏保国教授带队,雷蕾博士、雷方俊老师参与指导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以硕士研究生为主要成员,他们于2024年6、7月间陆续奔赴成都双流,投身考古发掘作业,在与历史文物的对话中感受五千年中华文明底蕴,在考古发掘现场体悟中华文化魅力。
位于双流板桥村的黎家湾遗址,是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双流区文物管理所共同开展的考古发掘项目,主要为成都平原先秦文化序列中的十二桥文化遗存,处在距今大约3000年前后的商周时期。作为古蜀文明演进进程中重要一环,十二桥文化丰富的出土遗物陶器、青铜器、石器等,为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了有力证明。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社会实践团队在参与发掘的两个多月中,已经揭露出丰富的地层,涵盖商周、秦汉、唐宋、明清等时期。截止目前,在商周时期的地层中,考古团队发现有灰坑、烧土堆积等遗迹,出土有制作精细的磨制石斧,可识别器形包括尖底杯、高领罐等十二桥文化典型陶器。另外,在唐宋地层中一座大约属于隋唐时期的墓葬尤为引人注目。目前,该墓葬的清理工作已初步完成,出土了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盘口罐等器物。
(社会实践团队员正在区分、清理遗迹)
对于发掘出来的十二桥文化磨制石斧、砾石和陶器口沿,队员们悉心摩挲,辨认制作和使用痕迹;对于隋唐时期墓葬出土的瓷碗、陶罐,队员们又往往爱不释手,反复观察,小心翼翼地感受其独特的材质、釉色。对于古蜀文明重要阶段的十二桥文化,地层和遗迹中出土物还是以破碎的陶片居多,在成都考古专家张文彦、李国等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队员们总是仔细地搜集好每一块陶片,填写好每一页标签,努力绘制好每一幅图纸,拍摄好每一帧图片,为复原古蜀先民们社会生活提供最全面的遗物和信息采集。
通过对黎家湾遗址的发掘,贵州大学“何以中国”社会实践团队一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了考古田野工作的能力,加深了对先秦时期成都平原先民社会生活和文明进程的了解;另一方面酷暑中队员们坚守一线,锻炼了吃苦耐劳、服务社会、献身科学的过硬意志品质。特别是7月进入盛夏以来,队员们不畏酷暑,顶着烈日在野外持续开展发掘工作。自每一个黎明时起,队员们整日在作业现场与泥土打交道,时而在辨认遗迹的中俯身刮面,凝神深思,时而挥动手铲,识土划线,剔理堆积,力求准确细致,精益求精。热气蒸腾,汗水常常使得队员们衣衫湿透,雨后的手上、鞋上更是沾满黄泥。
(社会实践团队员正在辨认出土陶、瓷片)
据了解,参加双流板桥村黎家湾的考古发掘团队除了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的9名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之外,还与先后参与考古发掘的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高校的本硕学生一起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巴黎奥运期间,在相关部门的协调下,队员们与法国青年访问团共同参访了双流区广都博物馆,开展了认识中华古代文明的交流,并走访三星堆、金沙等古蜀文明重要遗址。预计此次考古发掘将历时三月,贵州大学社会实践团队还在紧张的田野作业之余,赴双流相关中小学开展以触摸成都平原先秦文化面貌,感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为主题的宣讲和辅导活动。
(夏保国教授与成都考古专家张文彦、李国等现场指导发掘)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贵州大学“何以中国”暑假社会实践团队的十几名队员们,自6、7月间陆续从爽爽的贵阳出发,在夏保国教授、蕾蕾博士和雷方俊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分别奔赴四川成都和广西平乐,在日复一日高温下坚守,躬耕田野,发掘和解读历史,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学子对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珍视。
(谭煌 王德华 王熙 撰稿)
一审:周尧
二审:黄诚
三审:徐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