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王利华教授到我院作学术讲座

发布者:徐练发布时间:2024-12-09浏览次数:11


2024125日下午1500-1700,贵州大学总第996期溪山论道·文科讲坛(2024年第70期)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举行。本次讲座由人文社科处主办,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西南民族文化走廊研究中心中国文化书院承办。本场讲座的主讲嘉宾是南开大学杰出教授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史学科评议组成员的王利华教授,讲座主题为“环境史学的底层逻辑和终极目标”。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院长郭红军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开始前,郭红军教授王利华教授的莅临表示了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王利华教授的学术成果。介绍完毕后,在场的师生们用热烈的掌声表达了王利华教授的尊敬与感谢。

2

本次讲座主要从环境史研究的基本概念思想进路研究框架和主要目标等四个方面展开。讲座伊始,王利华教授便提出了问题:“环境史应该从哪里出发?我们应该如何回到环境史的底层逻辑,建构基本的思想架构,找到合理的研究路径?是否应该有历史哲学的思考?”这些问题迅速激发了听众们的兴趣,现场的学术氛围一下子就浓厚起来。

1

于环境史的基本概念这一问题,王利华教授从人们普遍接受的美国环境史协会的定义切入,介绍了环境史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环境史研究的任务。环境史产生的背景就是人们生态环境恶化的关注;环境史研究的第一个任务是从环境出发,看看客观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人类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贡献”,第二个任务是从重新认识人本身出发,来思考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王教授强调“随着研究的深入,环境史的研究应该要从最初的当下严峻生态环境的关注转向一种更深层次的历史哲学的思考。”至于“究竟什么是环境史”,王教授认为就像人们曾经探讨的“文化史”“社会史”一样,大家各行其是就好,“环境史”作为一个范围广大的概念很难去准确界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环境史”的理解不尽相同。

于环境史的思想进路这一问题,王利华教授指出要“回到马克思主义路线”,他结合自身各个领域书籍的阅读体会,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著作可以作为环境史研究的正确思想导引。针“环境史的研究框架”这一问题,王教授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要害三个维度四个系统和五个量度”的底层逻辑,着重指出环境史的研究最终还是要回到人本思想。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展开构成了一个“生命之网”,同时人与自然也是协同演进的,这种“因应——协同关系”是环境变化的动力机制。最后,王教授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总结了环境史的主要目标,即探求人类的“生生之道”。环境史的研究除了要去“探询环境危机的历史根源”“重新认识和解说人类历史外”,还要寻找“社会文明的自然之根”,因此王教授希望环境史的研究学者们要环境保护提供一些文化滋养,去“阐释生态环境的文化之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真知灼见。

在随后互动交流环节中,讲座现场的师生们积极提问,王利华教授这些问题也一一作了回复。王教授的回答直切要点,是报告内容的进一步补充与深化,帮助在场听众们更好地理解了本次报告的核心内容。交流结束后,本次活动便接近尾声,虽然节奏紧凑但“干货满满”,听众们的热情参与就是最好的反馈。最后,主持人郭红军教授宣布本次“溪山论道·文科讲坛”圆满结束,再次表达了王利华教授的感谢,也感谢了与会师生本次学术讲座的支持,并期盼师生们能汲取王教授报告中的精华,应用到之后的学术研究当中。

_DSC1673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术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交流与借鉴。大家认为,王利华教授本次的讲座就像一股清泉,活跃了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气氛,开阔了师生们的视野,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_DSC1606

 

主讲人简介:

王利华,安徽宿松人,南开大学杰出教授,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史学科评议组成员,曾兼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理事等;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曾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等;中国环境史研究的主要开创者和组织者之一,积极倡导以生命为中心的环境史学思考,曾任东亚环境史学会(AEAEH)主席,主持创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著有《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人竹共生的环境与文明》《中国环境通史》(第一卷第二卷)《中国家庭史》(第一卷)等,主编《中国农业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论文百余篇,多项论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教育部一等奖,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三等奖多项。

(图/文:李冠成  高彦)

一审:栾成斌

二审:马国君

三审:徐 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