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重要讲话精神,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向纵深推进,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团结号召学院师生党员,以优良的作风深入基层,切实服务贵州社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提升党建工作质量,2024年6月30日,在党的104岁生日来临之际,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党委组织近30名教师党员代表、学生党员代表、入党积极分子、非党教师代表赴黔西市化屋村开展主题为“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助力乡村振兴”党建联建暨联合主题党日活动。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肖阳群及支部党员参加党建联建和主题党日活动。
6月30日上午,学院师生党员与积极分子到达化屋村后,首先与化屋村党支部开展了党建工作交流座谈会。会上,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肖阳群详细介绍了化屋村村情,以及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肖阳群表示,自习近平总书记到化屋村考察以来,当地游客量呈现井喷式增长,这不仅带动了当地餐饮、非遗产业发展,还促进了“三黄(黄牛、黄姜、黄粑)”产品的销售,使得居民收入大幅提升。此外,肖阳群还提到,化屋村积极探索“四心”工作法:开“梳心会”、讲“掏心话”、找“热心人”、做“暖心事”,以此推进乡村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院党委书记徐练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收官之际亲临化屋村考察,意义深远。贵州作为脱贫攻坚任务极为艰巨的省份,总书记亲临考察脱贫攻坚一线成果,充分彰显了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化屋村山清水秀,其生态保护与治理成效,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的生动实践和有力印证。
徐练介绍此次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党委组织学院两个教职工党支部、三个研究生党支部以及一个本科生党支部的代表齐聚化屋村,主要目的在于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学习化屋村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和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他表示,通过亲身体悟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汲取宝贵经验,大家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责任,进而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自觉勇挑重担、积极作为,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
省核心专家、黔灵学者、教职工第一党支部党员杨军昌在发言中表示,应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与“产业支撑”的双重驱动作用,系统提炼化屋村特色名片的核心内容,充分释放其功能与价值。在文化资源挖掘与转化方面,杨军昌详细询问了化屋村村史馆建设、村志编纂、非遗传承人(特别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群体规模以及地标产品培育等情况。他强调,要将化屋村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互促双赢。
教职工第一党支部书记苟军介绍了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的党建工作情况,介绍了学院在党建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他介绍到:“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有23名党员,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占比达到87%,女性党员占比达到43.47%,少数民族党员占比47.82%,支部党员在教学、科研及服务地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能和化屋村党支部围绕乡村文化振兴方面进一步开展联建共建工作。
下午,在化屋村驻村干部杨国奇的带领下,师生党员与积极分子参观了化屋村,实地调研当地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成果及民族文化传承情况。调研过程中,大家详细了解了苗绣、蜡染、草编等非遗技艺的传承现状,观赏了精美的非遗手工艺品;参观了黄粑、黄姜等特色农产品的加工成品,了解其转化成果;并接触了芦笙等民族乐器,感受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魅力。
随后,师生党员与积极分子们来到化屋村同心广场进行参观,在教职工第一党支部书记苟军带领下,师生党员与积极分子开展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重要讲话精神及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活动。
在同心广场,院党委书记徐练给全体党员同志上了一堂生动而又内容丰富的专题党课。徐练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通过回顾党的百年历史奋斗历史,强调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并鼓励师生党员及积极分子要勇于承担时代责任,以坚定的信念和扎实的行动,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此次党建活动,让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师生党员与积极分子们深刻领会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深远意义,深入了解了乡村振兴的实践。未来,学院将秉持谦逊务实的态度,发挥专业优势,在文化传承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以点滴努力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为贵州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切实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践行在行动中。
(图文/陈云凤)
一审:苟 军
二审:徐 平
三审:徐 练